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揭秘终点站 >> 揭秘冷知识

奥奈达公社(Oneida Community):19 世纪美国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实践样本

作者:1-W.NET 日期:2025-10-09 点击数:2

奥奈达公社(Oneida Community):19 世纪美国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实践样本

奥奈达公社是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乌托邦社区之一,由宗教改革家约翰・汉弗莱・诺伊斯(John Humphrey Noyes)于 1848 年创立,以 “共产主义生活”“复杂婚姻”“理性生育” 等激进理念为核心,在资本主义快速扩张的美国社会中,构建了一个持续 33 年(1848-1881)的理想主义实验场。它不仅是美国乌托邦运动的重要代表,更折射出 19 世纪美国人对社会平等、个人自由与道德重构的探索与争议。

一、公社成立的背景:思想根源与时代土壤

奥奈达公社的诞生,与 19 世纪美国的社会思潮、宗教改革及工业化矛盾深度绑定,是多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1. 思想源头:从 “完美主义” 到乌托邦理想

诺伊斯的核心思想源于基督教 “完美主义”(Perfectionism),这一理念由 18 世纪美国宗教领袖乔纳森・爱德华兹(Jonathan Edwards)提出,主张 “人类可通过信仰达到无罪恶的‘完美状态’”。诺伊斯进一步将其发展为 “实用完美主义”,认为 “完美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圣洁,更需通过社会制度的重构实现 —— 消除私有财产、阶级差异与家庭束缚,才能让个体真正摆脱罪恶的根源”。

同时,欧洲空想社会主义(如傅立叶的 “法郎吉”、欧文的 “新和谐公社”)通过移民传入美国,与美国本土的 “边疆乌托邦传统”(如 17 世纪的贵格会社区)融合,形成了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 “乌托邦运动浪潮”。据统计,1800-1860 年间,美国先后出现过超过 100 个乌托邦社区,奥奈达是其中存续时间最长、组织最严密的之一。

2. 时代动因: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焦虑

19 世纪 40-50 年代,美国正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,北方工厂制度兴起,南方奴隶制扩张,社会分化加剧 —— 资本家积累巨额财富,工人面临低工资、长工时与恶劣劳动条件,传统农业社会的 “平等精神” 被打破。同时,宗教复兴运动(第二次大觉醒运动)激发了人们对 “道德重建” 的渴望,部分知识分子与宗教信徒认为,资本主义制度是 “贪婪与罪恶的温床”,唯有构建集体共享的社区,才能实现社会正义。

诺伊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于 1836 年开始在佛蒙特州宣讲 “完美主义”,1841 年建立首个小型社区 “帕特尼公社”(Putney Community),但因 “复杂婚姻” 理念引发当地保守势力反对,被迫于 1848 年带领追随者迁移至纽约州奥奈达镇,正式成立 “奥奈达公社”。

二、公社的核心制度:激进的社会实验设计

奥奈达公社以 “消除私有财产、家庭束缚与个体自私性” 为目标,构建了一套涵盖经济、婚姻、教育、生育的完整制度体系,其中多项设计在当时极具颠覆性。

1. 经济制度:“共产主义” 的实践

公社实行彻底的财产公有化,所有成员需将个人财产(包括土地、资金、劳动成果)上交集体,由 “公社委员会” 统一管理与分配:

  • 生产组织:公社初期以农业为主,种植小麦、蔬菜并饲养牲畜;1850 年后逐步发展手工业,尤其以制作 “奥奈达银器”(Oneida Silverware)闻名 —— 通过精湛的银器工艺,公社产品远销美国各地,成为主要经济来源。生产活动由 “劳动委员会” 统一安排,成员根据个人能力分配工作(如女性负责纺织、教育,男性负责农业、手工业),无固定薪酬,生活物资(食物、衣物、住房)由集体免费供给。

  • 分配原则:遵循 “按需分配”,但强调 “劳动贡献与享受挂钩”—— 不参与劳动的成员(如懒惰者、故意破坏规则者)会被减少物资供给,甚至驱逐出公社。公社设有 “纪律委员会”,监督成员的劳动与生活行为,确保集体利益优先。

这种经济模式在初期取得成功:1850-1870 年间,公社人口从 87 人增长至 306 人,资产从不足 1 万美元增长至超过 50 万美元,银器产业成为纽约州北部的重要产业之一。

2. 婚姻制度:“复杂婚姻” 与性伦理革命

“复杂婚姻”(Complex Marriage)是奥奈达公社最具争议的制度,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乌托邦社区的核心特征。诺伊斯认为,传统 “一夫一妻制” 是 “私有财产的延伸”,会导致 “嫉妒、占有欲与家庭隔阂”,而 “复杂婚姻” 主张 “公社内所有成年成员互为夫妻,无固定配偶关系”,具体规则包括:

  • 自愿与平等:成员需年满 18 岁,且经 “婚姻委员会” 批准(审查其道德水平与对公社的忠诚度),方可参与 “复杂婚姻”;禁止强迫性行为,女性拥有拒绝任何男性的权利(这在 19 世纪女性地位低下的美国社会尤为激进)。

  • 反对独占:禁止成员之间形成 “排他性情感关系”,若发现某两人频繁相处,“婚姻委员会” 会进行干预,要求其与其他成员建立关系;同时禁止婚外情(公社外的性关系),违者将被严惩。

  • 理性生育:为避免人口无序增长(公社需控制规模以保障资源分配),诺伊斯提出 “男性节欲”(Male Continence)制度 —— 通过控制生育行为,让公社人口稳定增长(1848-1881 年间,公社仅出生约 60 名儿童),且儿童由集体抚养,不与亲生父母建立特殊联系(称呼所有成年男性为 “父亲”,女性为 “母亲”)。

这一制度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,保守媒体称其为 “淫乱公社”,部分州政府甚至以 “违反道德法” 为由起诉诺伊斯,但因公社成员内部高度认同,且未出现暴力或强迫事件,诉讼最终不了了之。

3. 教育与生活制度:塑造 “集体人”

公社高度重视教育,旨在培养 “认同集体、摒弃自私” 的成员:

  • 儿童教育:设立 “儿童之家”,5 岁以下儿童由专门的 “保育员” 照顾,5 岁以上进入公社学校,学习读写、算术、农业与手工业技能,同时灌输 “完美主义” 思想 —— 教育的核心是 “让儿童明白,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完全一致,自私是罪恶的根源”。

  • 成人教育:定期举办 “道德讲座”“劳动技能培训”,鼓励成员参与哲学、宗教讨论,甚至允许女性参与公共事务(如 “纪律委员会”“婚姻委员会” 中均有女性成员),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极为罕见。

  • 生活规范:公社实行严格的作息制度(如早上 6 点起床,晚上 9 点熄灯),禁止吸烟、饮酒、赌博,提倡 “朴素生活”(成员穿着统一款式的粗布衣物,饮食以素食为主),通过生活方式的统一强化集体认同感。

三、公社的衰落与解体:理想与现实的冲突

奥奈达公社的黄金时期持续至 19 世纪 70 年代,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矛盾积累,最终在 1881 年解体,其衰落主要源于三大因素:

1. 外部压力:资本主义扩张与社会舆论围剿

19 世纪 70 年代后,美国进入 “镀金时代”,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,个人主义、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,乌托邦理想逐渐失去吸引力。同时,美国政府加强了对 “异端社区” 的监管,保守势力通过媒体持续攻击奥奈达的 “复杂婚姻” 制度,称其 “破坏家庭伦理”“威胁美国社会根基”,导致公社难以吸引新成员(1875 年后,新加入成员不足 20 人)。

此外,公社的银器产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 —— 工业化大工厂生产的银器成本更低,公社的手工业模式逐渐失去价格优势,经济收入开始下滑,1878 年公社利润较 1870 年下降 40%,物资供给出现紧张。

2. 内部矛盾:权力集中与理念分歧

诺伊斯作为公社的 “精神领袖”,长期掌握绝对权力(公社委员会的决策需经其最终批准),随着年龄增长(1870 年诺伊斯已 58 岁),其思想逐渐保守,开始放松对 “复杂婚姻” 的监管,导致部分成员重新形成固定配偶关系,集体认同感弱化。

同时,年轻一代成员(多为公社内部出生的儿童)对 “完美主义” 理念的认同度远低于老一辈 —— 他们接触外部社会后,更向往个人自由与私有财产,反对公社的严格纪律与 “按需分配” 制度,要求 “允许个人拥有劳动所得”“自主选择婚姻对象”。1879 年,公社内部爆发 “制度改革争论”,支持保留 “共产主义” 的老成员与支持 “私有化” 的年轻成员形成对立,公社陷入分裂。

3. 解体:从 “乌托邦” 到 “股份制公司”

为避免公社彻底崩溃,1881 年诺伊斯与公社委员会达成共识,决定解散乌托邦社区,将公社资产(包括银器工厂、土地、房屋)改组为 “奥奈达社区有限公司”(Oneida Community, Ltd.),实行股份制:

  • 原公社成员根据其在公社的 “劳动年限” 与 “贡献度” 获得股份,享有分红权;

  • 废除 “复杂婚姻” 制度,允许成员自由结婚,恢复传统家庭模式;

  • 银器工厂转为市场化运营,采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。

改组后的公司继续经营银器业务,成为 20 世纪美国知名的银器品牌(Oneida Ltd.),但乌托邦理想彻底终结。诺伊斯则因 “复杂婚姻” 的争议,于 1880 年被迫流亡加拿大,1886 年在多伦多去世。

四、奥奈达公社的历史意义与争议

奥奈达公社虽以解体告终,但作为 19 世纪美国乌托邦运动的 “集大成者”,其历史影响远超同期其他社区,同时也留下了长期争议。

1. 积极意义:对社会平等与女性权利的探索

  • 乌托邦实践的 “活样本”:奥奈达公社是美国历史上少数实现经济自给、持续超过 30 年的乌托邦社区,其 “财产公有”“按需分配” 的模式,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(如 20 世纪的合作社运动)提供了实践参考;

  • 女性权利的早期突破:在 19 世纪女性无选举权、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背景下,奥奈达的女性拥有 “拒绝性行为的权利”“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”“平等获得教育与劳动的权利”,被部分历史学家视为 “美国女性主义的早期实验”;

  • 社会批判价值:公社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、传统婚姻伦理的批判,揭示了 19 世纪美国社会的不平等与道德困境,推动了社会对 “劳动权益”“家庭制度” 的反思 —— 例如,公社的 “儿童集体抚养” 理念,间接影响了 20 世纪美国公立教育与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。

2. 历史争议:激进制度的伦理困境

  • “复杂婚姻” 的争议:尽管公社强调 “自愿与平等”,但现代学者指出,“复杂婚姻” 本质上仍由诺伊斯主导的 “婚姻委员会” 控制,成员的选择权有限;且 “禁止排他性情感” 违背人性,导致部分成员出现心理问题,这也是公社后期成员流失的重要原因;

  • 权力集中的问题:诺伊斯的绝对权力导致公社缺乏民主监督机制,后期的决策失误(如对银器产业转型的滞后)加速了公社的衰落,暴露了 “乌托邦领袖个人意志决定社区命运” 的致命缺陷;

  • 对个体自由的压抑:公社的 “集体主义” 过度强调 “集体利益优先”,压制了个体的个性发展 —— 例如,成员的职业、生活方式、甚至情感关系均由集体安排,被批评为 “用一种极权替代另一种极权”。

五、总结:乌托邦理想的启示与局限

奥奈达公社是 19 世纪美国人对 “更美好社会” 的一次勇敢尝试 —— 它试图通过重构经济、婚姻、教育制度,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,实现 “人人平等、道德完美” 的理想。尽管最终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解体,但它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:

  1. 乌托邦的价值在于 “批判与探索”:奥奈达公社的意义不在于其制度是否可行,而在于它敢于挑战当时的主流价值观,为社会进步提供了 “另一种可能”;

  2. 理想制度需尊重人性与现实:任何社会实验若违背人性(如压制情感需求)、脱离现实(如忽视市场竞争规律),终将难以持续;

  3. 平等与自由的平衡是核心:奥奈达的教训表明,“集体平等” 与 “个体自由” 并非对立关系,唯有在保障个体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构建集体制度,才能实现长期稳定。

如今,奥奈达公社的旧址已成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,其银器品牌仍在运营,而它所代表的 “乌托邦精神”—— 对社会正义的追求、对现有制度的反思 —— 仍在影响着后世对 “理想社会” 的探索。



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

标签:乌托邦

上一篇: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
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