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制菜争议风暴:罗永浩与西贝的舆论攻防战背后
预制菜争议风暴:罗永浩与西贝的舆论攻防战背后
当罗永浩在 9 月 10 日的微博中敲下 "几乎全都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" 这行字时,他或许未曾想到,这条消费吐槽会在 48 小时内演变成一场席卷餐饮行业的舆论风暴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用三个 "一定" 誓言起诉的强硬表态,更让这场争议升级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、行业标准定义乃至商业伦理的公共事件。830 元的消费账单与 10 万元的悬赏征集形成戏剧性对比,折射出预制菜浪潮下餐饮行业的深层矛盾。
从餐桌吐槽到法律对决:舆情事件的发酵轨迹
事件的导火索是罗永浩一行五人在西贝的用餐体验。根据其社交媒体披露,这顿消费 830 元的晚餐包含 15 道菜品,其中羊排 "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",葱香烤鱼散发着 "葱腥",就连招牌莜面汤也有 "百分之百隔夜的味道"。更让他生疑的是,在餐厅几乎空无一人的情况下,所有菜品 "没有一个是滚烫的",这种异常状态成为他判断 "非现做" 的关键依据。作为拥有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,罗永浩的吐槽迅速发酵,其连续发布的 26 条相关动态将事件推向热搜前沿。
西贝的回应呈现出典型的危机公关路径。初期工作人员针对性澄清:"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,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,不存在预制"。但随着舆情升温,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,不仅否认使用预制菜,更将矛头指向罗永浩的行为性质:"用户是用户,但其行为已跨出正常消费者范畴"。这种将消费者身份与博主行为切割的表态,配合 "开放后厨参观" 和推出 "罗永浩菜单" 的举措,构成了西贝的立体化应对策略。
法律层面的角力更添悬念。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指出,西贝可依据《民法典》第 1024 条主张商誉受损,而罗永浩则可援引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十五条的监督批评权进行抗辩。争议的核心在于两点:一是罗永浩 "几乎全都是预制菜" 的表述是否有事实依据,二是 "预制菜" 的定义边界究竟在哪里。这种法律层面的不确定性,为事件后续发展埋下伏笔。
定义模糊困境:预制菜行业的标准迷局
罗永浩与贾国龙的激烈交锋,暴露出预制菜市场最大的行业痛点 —— 标准缺失。当罗永浩团队认为 "中央厨房、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" 时,西贝却坚持自家菜品 "一道预制菜都没有",这种认知差异并非简单的立场对立,而是源于现行标准的模糊性。
根据现有规定,市场监管总局对预制菜的界定尚未明确纳入中央厨房半成品,这就为企业辩解留下了操作空间。西贝作为采用中央厨房模式的连锁品牌,其菜品可能经过预加工、冷链运输再门店加热的流程,但按照狭义定义却可声称 "非预制"。贾国龙此前曾公开表示 "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,只要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",这与此次 "一道预制菜都没有" 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,折射出企业在不同语境下的标准弹性。
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实践的落差同样显著。在多数食客认知中,"现做" 意味着从食材处理到烹饪完成的全过程都在门店进行,而餐饮行业的工业化发展早已突破这一传统模式。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效率、保证品质,本是连锁扩张的常规操作,但当这种工业化进程缺乏清晰的信息披露时,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。罗永浩悬赏 10 万元征集证据的举动获得网友响应,侧面反映出公众对餐饮透明度的强烈诉求。
行业数据显示,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 5000 亿元,其中餐饮渠道占比超过 60%。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,截至 2025 年,全国范围内仍未建立统一的预制菜标注规范,仅有部分地区试行 "预制菜明示" 制度。这种监管滞后性,使得类似西贝的争议事件难以从根本上避免。
破局之道:在透明化与工业化之间寻找平衡
这场舆情风暴的积极意义,在于将预制菜的知情权问题推向公共讨论前沿。罗永浩在回应起诉时表示:"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,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,甚至是相关的立法,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"。这种超越个案胜负的视角,为事件提供了更深远的思考维度。
西贝推出的 "罗永浩菜单" 及其附带的 "不好吃不要钱" 承诺,加上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的举措,实际上已在回应透明化诉求。但这种被动应对能否转化为长效机制,仍需观察。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建立 "三阶透明体系":基础层要求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比例及加工方式;进阶层公开中央厨房的运作流程;高阶则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随机验证。这种体系既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,也为企业工业化生产保留了合理空间。
从行业发展视角看,预制菜与餐饮门店并非对立关系。标准化预制能解决品质稳定性问题,而门店现制可满足即时新鲜需求,关键在于清晰告知消费者并合理定价。西贝事件中,"价格贵" 的抱怨与 "预制菜" 质疑始终相伴,说明消费者反感的并非预制菜本身,而是 "高价却未获得预期体验" 的落差感。
这场由 830 元账单引发的风波,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契机。当法律诉讼的程序正义与舆论监督的实质正义形成合力,或许能加速预制菜标注规范的立法进程,最终实现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发展的双赢。正如餐饮行业的成熟不仅需要美味的菜品,更需要清晰的规则,这场争议的终极价值,正在于倒逼规则的建立与完善。
上一篇:没有了!
下一篇:医疗产品警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