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意场上最恶心的事
今天咱不聊虚的,就说生意场上那些能把人恶心到夜里睡不着的事 —— 这些事啊,没吃过亏的人觉得是 “阴谋论”,吃过亏的人一听见就浑身发麻,因为每一件都戳中了人性里最难看的那面。尤其结合《韩非子》里的权谋智慧看,你会发现几千年前古人说的 “君臣相疑”“利害相攻”,到今天的生意场里,换汤不换药。
先说说第一件,也是最常见的:“你把他当兄弟,他把你当梯子”。我之前有个朋友,做建材生意的,三年前拉着一个发小合伙,他出资源、出渠道,让发小管内部运营,还特意把利润分成定成 6:4,自己少拿点,就想图个踏实。结果去年,发小偷偷把核心客户的联系方式导到自己手机里,还联合供应商把供货价抬高,再私下拿返点 —— 等我朋友发现的时候,发小已经带着客户和供应商,自己开了家一模一样的公司,甚至连公司名字都只改了一个字。更恶心的是,他还到处说我朋友 “抠门”“格局小”,把自己塑造成 “被逼无奈才单干” 的受害者。你看这事儿,像不像韩非子说的 “人臣之患在乘君之资,而用君之势”?你给他机会,他反而拿你的资源当自己的垫脚石,最后还要踩你一脚。
第二件更绝:“嘴上给你画大饼,手里给你下绊子”。这种事多发生在上下游合作里。我一个做服装代加工的学员,去年跟一个品牌方谈合作,品牌方老板拍着胸脯说 “今年至少给你 500 万的订单,你放心扩产能”,还承诺 “预付款给 30%”。我这学员信了,立马租了新厂房、添了 5 台机器,还招了 20 多个工人,光前期投入就砸了 200 多万。结果呢?第一批订单只给了 50 万,预付款也只给了 10%,理由是 “市场行情不好,先试试水”。我学员找他理论,他反而倒打一耙:“是你自己要扩产能的,我又没逼你,现在你产能过剩,跟我有啥关系?” 最后没办法,学员只能低价接小单,还得付厂房租金和工人工资,不到半年就亏得快扛不住了。这就是生意场里的 “虚承诺、实算计”,他给你画饼,不是真要带你赚钱,是想让你为他的风险买单 —— 韩非子说 “夫利者,所以得民也”,可这种人眼里的 “利”,是踩着别人的损失来的。
还有一种,是 “抢了你的功劳,还要让你背锅”。这种在公司里或者项目合作中特别多。比如一个项目,你熬夜写方案、跑调研,把最难的部分都搞定了,结果开会的时候,跟你一起参与的同事,把你的方案改了个开头结尾,就说成是自己的功劳,还把你没来得及完善的小细节,当着领导的面挑出来,说 “这部分要是早点听我的,就不会有问题了”。最后功劳是他的,领导还觉得你 “能力不行”“考虑不周全”。更可气的是,要是项目后期出了点小纰漏,他第一个跳出来说 “当初我就觉得他那个思路有问题,你们非不听”—— 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,锅全甩给你。这就是韩非子讲的 “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,二柄而已矣:刑德也”,在这种人眼里,“德”(功劳)要自己占,“刑”(过错)要别人担,用你的失误衬托他的 “英明”。
可能有人会问:遇到这些恶心事,就只能认栽吗?其实不是,韩非子早就给过答案 ——“恃人不如自恃也,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”。说白了,就是别指望别人讲良心,要靠自己的规矩和眼光防着。
给大家三个实操的建议,都是吃过亏的人总结出来的:
第一,“先小人,后君子”,把丑话说在前面。不管是合伙还是合作,所有约定都要写进合同里,比如利润怎么分、责任怎么担、违约了怎么赔,哪怕是发小、亲戚,也不能含糊。我那个做建材的朋友,要是当初在合同里写清楚 “客户资源归属”“禁止同业竞争”,也不至于被坑得那么惨。
第二,“留一手”,别把所有底牌都亮出来。核心客户、关键供应商、核心技术,这些能决定你生存的东西,绝不能轻易交给别人管,哪怕是你最信任的人。可以分权,但不能 “放权放到底”,比如客户对接,你可以让手下去跟进,但核心决策必须在你手里;供应商合作,你可以让别人谈细节,但定价和长期合同,必须自己签。
第三,“见微知著”,从小事看人品。如果一个人跟你合作时,总爱说 “这点小事不用写合同,我还能骗你吗”,或者总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、抢别人的功劳,那你就得小心了 —— 韩非子说 “观听不参则诚不闻,听有门户则臣壅塞”,别被他的花言巧语骗了,细节里藏着他最真实的人品。
最后总结一句:生意场不是交朋友的地方,是讲 “利害” 的地方。你可以善良,但不能没防备;你可以信任,但不能没底线。那些让你恶心的事,本质上都是 “人性的贪婪” 遇上了 “你的疏忽”。记住,韩非子的智慧不是教你耍阴谋,是教你看懂人性、保护自己 —— 只有先不被坑,才能谈以后的赚钱
案例一:发小变天敌 —— 用你的资源,砸你的饭碗
背景铺垫:
张磊(化名)在郑州做建材生意 12 年,主攻房地产开发商与大型装修公司的批量供货,手握本地 3 家头部房企的独家合作渠道,年营收稳定在 800 万。2022 年,他拉着从小一起长大的王浩(化名)合伙扩张 —— 张磊以渠道、资金占股 60%,让王浩出任运营总监管内部事务,承诺 “赚了钱先给你换车”。出于 “发小不会坑自己” 的信任,两人仅签了简单的合作协议,未明确客户资源归属与同业禁止条款。
背叛操作全流程:
渗透核心环节:王浩以 “优化客户维护” 为由,接手所有供应商对接与客户回访工作,半年内悄悄将 28 个核心客户的联系人、采购量、结算周期等信息整理成加密表格,甚至以 “节日慰问” 名义私下宴请房企采购负责人,暗示 “未来有更优惠的合作”。
供应链暗箱操作:联合 3 家主力建材供应商(水泥、瓷砖、管材)达成 “加价返点” 协议 —— 将供货价每吨抬高 15-20 元,王浩每月拿 8% 的返点。仅 2023 年第一季度,他通过这一操作获利 12 万元,而张磊的采购成本凭空增加了 37 万元。
致命一击:2023 年 5 月(建材采购旺季前),王浩突然辞职,一周后就在张磊公司隔壁开了 “磊浩建材”(仅改一字混淆市场)。他带着全套客户资料与供应商资源,以 “价格直降 5%” 的优惠抢走 80% 的房企订单,甚至把张磊的库存管理员挖走,导致张磊旺季断供、违约金赔了 62 万。
荒诞收尾:
王浩对外宣称 “张磊抠门到连员工社保都少缴,自己是被逼创业”,还伪造了 “张磊拖欠供应商货款” 的聊天记录。张磊想维权却因无明确合同条款,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经营 12 年的生意缩水 70%,发小彻底变成 “行业死敌”。这正应了韩非子 “人臣之患在乘君之资,而用君之势” 的论断 —— 信任成了被利用的资本,情谊沦为谋利的垫脚石。
案例二:画饼埋陷阱 —— 你的投入,成他的安全垫
背景铺垫:
李娟(化名)在东莞开服装代加工厂 8 年,一直做小批量订单,工人 23 人,年利润约 40 万。2023 年 10 月,本地女装品牌 “蜜柚服饰” 老板赵总找到她,称 “品牌要拓线下门店,2024 年至少给 500 万订单,优先给你做”,还拿出 2023 年 “某系列卖 800 万” 的虚假销售数据。
诱骗与收割链条:
口头承诺轰炸:赵总连续三周带团队上门考察,拍着胸脯说 “预付款给 30%,交货后 3 天结全款”,甚至手写了 “500 万订单意向书”(未盖公章),暗示 “你扩产能,我包销,咱们一起上市”。李娟被 “翻身做大” 的念头冲昏头脑,当场答应。
倒逼超额投入:赵总 “好心” 提醒 “500 万订单需要至少 50 台机器,你现在只有 12 台不够”,还推荐了自己 “认识的设备商”(实则有返点)。李娟咬牙贷款 230 万:租下 1200㎡新厂房(年租 48 万)、添 38 台缝纫设备(首付 82 万)、扩招 60 名工人(签一年劳动合同),2024 年 1 月完成产能升级。
翻脸不认账:2024 年 2 月,赵总只给了 50 万订单,预付款仅付 5 万,理由是 “市场遇冷,先试单”。李娟找上门,赵总摊牌:“意向书不是合同,我从没逼你扩产能”,甚至提出 “想接后续订单,加工费降 15%,预付款只给 5%”。
绝境后果:
李娟的新厂房每月光租金 + 工资就要 12 万,50 万订单的利润仅够覆盖半个月开支。她被迫接低于成本价的散单(加工费从 35 元 / 件降到 28 元),3 个月亏了 87 万。2024 年 5 月,工人因拖欠工资罢工,设备商上门催款,李娟只能低价转让厂房设备,最终亏损 190 万,多年积蓄清零。这正是来料加工骗局中典型的 “虚假需求陷阱”—— 用画饼诱导对方承担风险,再坐收渔利,恰如韩非子所言 “利者,人之所逐也”,只是这 “利” 是踩着别人的废墟得来的。
案例三:抢功又甩锅 —— 你的心血,成他的晋升梯
背景铺垫:
陈曦(化名)在杭州一家电商代运营公司做策划,2024 年 3 月接手某母婴品牌的 “618 推广项目”,预算 60 万。领导安排新人林宇(化名)协助,明确陈曦负责方案核心设计,林宇做数据整理。
职场暗战全过程:
无偿窃取成果:陈曦连续两周熬夜到凌晨,跑了 3 个城市的线下母婴店,访谈 32 位宝妈,整理出 4 万字调研笔记,最终拿出 “线下体验课 + 抖音直播转化” 的核心方案,包含具体选品清单、直播脚本、预算分配表。提交前,林宇以 “帮你美化 PPT” 为由,拷贝了完整方案。
会议抢功表演:部门汇报会上,林宇抢先发言,把 PPT 封面署名改成 “林宇 主导,陈曦 协助”,将陈曦的核心创意说成 “两人讨论得出,我完善了执行细节”,还刻意突出自己整理的数据图表。领导当场夸赞 “林宇思路清晰”,陈曦想插话却被林宇以 “时间紧张,先讲重点” 打断。
甩锅撇清责任:项目执行中,因直播设备故障延迟 10 分钟,林宇立刻在工作群甩聊天记录截图(2 周前他提过 “换设备”,陈曦当时回复 “先测试旧设备”),配文 “当初提醒过设备问题,没被采纳”。复盘会上,他更是说 “方案前期调研不够细,才没考虑到设备风险”,把责任全推给陈曦。
结局反转:
项目结束后,林宇因 “核心方案贡献突出” 涨薪 30%,晋升策划主管;陈曦则被领导批评 “考虑不周”,后续被调离核心项目组。直到 3 个月后,前同事私下告知,林宇曾向领导吹风 “陈曦太固执,很多好建议都不听”。这完美印证了韩非子 “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,二柄而已矣:刑德也”—— 在小人手中,“德”(功劳)要抢,“刑”(过错)要推,用他人的心血铺就自己的晋升路。
下一篇:没有了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