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匠人徐次京:把竹丝裹在瓷上的人,史料里只留了半行名
明代匠人徐次京:把竹丝裹在瓷上的人,史料里只留了半行名
如果你逛过明代文人的书斋,或许会见过一种 “奇怪的杯子”—— 瓷胎外裹着细密的竹丝,摸起来像布纹却不扎手,倒热茶时竹丝不褪色,瓷胎也不会因温差开裂。这种叫 “竹丝扣瓷” 的器物,如今藏在博物馆的 “冷门展柜” 里,而它的首创者徐次京,在《景德镇陶录》里只留了半行记载:“万历间,有徐氏善以竹丝裹瓷,工细逾发。”
没人知道徐次京是哪里人,只从现存的 3 件 “徐记” 竹丝扣瓷残件里,能拼出他的匠人故事 —— 他不是景德镇的主流瓷匠,更像个 “跨界玩家”,把南方竹编和北方制瓷拧成了新技艺。
从 “摔杯子” 摔出来的巧思:竹丝不是装饰,是 “瓷的铠甲”
徐次京做竹丝扣瓷,最初不是为了 “雅致”,而是为了 “救瓷”。明代万历年间,文人喜欢用 “薄胎瓷” 喝茶,这种瓷胎薄如纸,透光性好,却脆得像玻璃 —— 稍有不慎就摔碎。徐次京早年在苏州做竹编,后来到景德镇谋生,见惯了文人捧着薄胎瓷 “小心翼翼” 的样子,某天看到竹编篮里的瓷碗没被摔碎,突然有了想法:“能不能用竹丝把瓷裹起来?”
这个想法在当时很 “荒唐”:竹编是 “市井器物”,瓷是 “雅器”,把两者绑在一起,像 “给丝绸衣服套粗布衫”。但徐次京偏要试,光是 “让竹丝贴紧瓷胎” 就试了两年 ——
他先选竹:不是常见的毛竹,而是浙江天目山的三年生楠竹,冬天砍伐(此时竹纤维最坚韧),削成 0.3 毫米粗的竹丝(比头发丝粗一点),还要用石灰水浸泡三个月,去竹节、防蛀虫;
再处理瓷胎:普通瓷胎表面光滑,竹丝粘不牢,他就把瓷胎 “素烧三遍”,故意让胎面形成细密的 “冰裂纹”,这样竹丝能像 “抓钩” 一样嵌在裂纹里;
最关键的 “扣丝” 工序:竹丝要顺着瓷胎的弧度缠绕,每厘米要绕 5 圈,接头处藏在瓷胎底部的 “圈足” 里,看不见缝隙 —— 现存的 “徐记” 竹丝扣瓷杯,杯口直径 8 厘米,绕满竹丝却找不出一个接头,现代匠人复刻时,光是 “扣丝” 就要练半年。
徐次京的第一个成品是个小茶杯,送给当地文人李日华。李日华在《味水轩日记》里写:“徐氏之瓷,外裹竹丝,试以沸水,竹不焦,瓷不裂,持之轻便,异于常瓷。” 这成了竹丝扣瓷的第一次 “公开亮相”,后来文人圈里开始流行这种 “不怕摔的雅器”,有人甚至专门找徐次京定制 “竹丝扣瓷笔筒”,说 “写毛笔字时,笔筒掉地上也不怕”。
藏在竹丝里的 “文人默契”:他知道文人要的不是 “结实”,是 “不显眼的讲究”
徐次京的厉害,不只是会 “绑竹丝”,还懂文人的 “隐性需求”。他做的竹丝扣瓷,从不像其他匠人那样 “炫技”—— 竹丝颜色是 “淡竹黄”,和宣纸颜色接近,不会抢瓷胎的 “白”;瓷胎上不画繁复的花纹,只在竹丝间隙里 “暗刻” 极小的字,比如在茶杯内壁刻 “茶烟轻飏”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
有次苏州文人董其昌托人找他做 “竹丝扣瓷茶盏”,特意要求 “要能看出竹丝,又不能太显眼”。徐次京琢磨了半个月,最后在竹丝上做了 “渐变处理”:杯口的竹丝密一点,颜色深一点,杯底的竹丝疏一点,颜色浅一点,这样从远处看,竹丝像 “一层薄雾裹着瓷”,既护住了瓷胎,又不破坏文人追求的 “清雅”。董其昌收到茶盏后,专门写了首诗夸他:“竹丝轻拢瓷如玉,不碍清风渡茶香。”
但这种 “默契” 也让徐次京的技艺 “难传承”—— 他从不把工序写成 “说明书”,只靠 “口传心授”,而且收徒弟有个奇怪的规矩:“要会竹编,也要懂点文墨”。他觉得 “不懂文人的喜好,竹丝就会裹得像‘绳子捆瓷’,没了雅致气”。可惜他的徒弟里,没人能同时兼顾 “竹编手艺” 和 “文人审美”,到了明末清初,竹丝扣瓷技艺就慢慢断了档,直到清代中期才有人零星复刻,但都没了徐次京那种 “竹丝与瓷浑然一体” 的感觉。
如今只剩 3 件残件:小众匠人的价值,藏在 “不显眼的细节里”
现在能确定是徐次京做的竹丝扣瓷,只有 3 件:一件是藏在故宫博物院的 “竹丝扣瓷小杯”,杯底有 “徐记” 二字;一件是藏在上海博物馆的 “竹丝扣瓷笔筒”,竹丝间隙里刻着 “万历丁未年造”;还有一件是私人收藏的 “竹丝扣瓷碗”,碗沿有小缺口,竹丝却没断 —— 这正好印证了李日华日记里 “瓷裂竹不裂” 的说法。
去年景德镇有个匠人想复刻徐次京的竹丝扣瓷杯,光是 “找符合要求的楠竹” 就花了半年,最后还是觉得 “竹丝的韧性不如老竹”。他说:“徐次京的厉害,不是技术多复杂,而是他把‘实用’和‘雅致’捏得刚好 —— 竹丝既能保护瓷胎,又不抢瓷的风头,这种‘不显眼的讲究’,比炫技更难。”
就像徐次京自己没留下名字,只在器物上刻了个小小的 “徐记” 一样,很多小众匠人都是这样:他们不在历史的 “主舞台” 上,却在 “角落” 里把一门技艺磨到极致,让后来人看到 —— 原来过去的雅致生活,不只是文人的诗画,还有匠人们藏在竹丝、木纹、瓷缝里的小心思。而这些 “没名的匠人”,其实也是历史的一部分,只是需要我们蹲下来,从一件器物的细节里,慢慢把他们的故事拼出来。
上一篇:没有了!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