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 “错过优惠” 比 “占便宜” 更让你难受?—— 把你套牢的 “损失厌恶”,其实能反着用
为什么 “错过优惠” 比 “占便宜” 更让你难受?—— 把你套牢的 “损失厌恶”,其实能反着用
先问你两个小问题:
丢了 100 块钱,你会难受多久?
捡到 100 块钱,你会开心多久?
大概率是 “丢钱的难受” 比 “捡钱的开心” 更强烈、更持久 —— 哪怕金额一样。
再比如:看到 “今晚 0 点后恢复原价” 的提示,明明那件衣服你已经放购物车半个月没动,却会立刻下单;会员到期前,哪怕你最近根本不用这个 APP,也会下意识想 “续上吧,不然之前的权益就浪费了”。
这些 “明明不理性,却忍不住做” 的行为,背后都藏着同一个心理规律 ——损失厌恶(Loss Aversion)。它不是 “小气”,也不是 “没自制力”,而是我们大脑在进化中形成的 “生存本能”,却常常被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“利用”。
一、先搞懂:什么是 “损失厌恶”?—— 不是 “怕丢东西”,是 “失去的痛苦>得到的快乐”
很多人以为 “损失厌恶” 就是 “怕损失”,其实更准确的定义是: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,我们对 “损失” 的敏感度,会比 “收益” 高 2-2.5 倍。
这个规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・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莫斯・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通过实验发现的:
他们让实验者做选择:
选项 A:直接得到 50 元;
选项 B:抛硬币,正面得 100 元,反面得 0 元。
按概率算,两个选项的 “期望收益” 都是 50 元,但 70% 的人会选 A—— 因为大家怕 “选 B 没得到 100 元” 的损失感,比 “选 A 稳得 50 元” 的获得感更强烈。
后来他们又调整实验:
选项 C:直接损失 50 元;
选项 D:抛硬币,正面损失 100 元,反面损失 0 元。
这次 75% 的人会选 D—— 哪怕同样是 “期望损失 50 元”,大家也宁愿赌一把 “可能不损失”,因为 “确定损失 50 元” 的痛苦,比 “可能损失 100 元” 的恐惧更难接受。
简单说:得到的快乐,很难抵消失去的痛苦。就像你买了一杯 20 元的奶茶,觉得 “还行,挺好喝”;但如果这杯奶茶不小心洒了,你会觉得 “好可惜,白花钱了”—— 快乐是淡淡的,痛苦却更鲜明。
二、为什么我们会有 “损失厌恶”?—— 不是 “小心眼”,是大脑的 “生存本能”
要理解这个,得回到人类的进化史:
远古时候,我们的祖先靠打猎、采集生存,“损失” 的代价可能是 “活不下去”—— 比如丢了一袋粮食,可能意味着冬天会挨饿;错过了一次捕猎,可能全家要饿肚子。而 “收益”(比如多采了一把野果)只是 “锦上添花”,不会直接威胁生存。
久而久之,大脑就进化出了 “优先关注损失” 的机制:把 “可能失去的东西” 看得更重,才能避免致命风险。这种机制帮人类活过了艰难的远古时期,却在现代社会 “水土不服”—— 因为现在的 “损失”(比如错过优惠、丢了 100 块)早就不会威胁生存,但大脑还是会像远古时一样,对 “损失” 反应过度。
举个例子:你手机里的 “积分即将过期” 提醒,明明那些积分只能换个不值钱的小物件,你却会花半小时去兑换 —— 不是 “积分值钱”,是大脑把 “积分过期” 当成了 “损失”,触发了 “必须避免” 的本能反应。
三、最常见的 3 个 “损失厌恶” 陷阱:商家早就把你摸透了
商家比你更懂 “损失厌恶”,会用各种 “隐性损失” 让你乖乖买单,这些场景你一定遇到过:
1. “限时 / 限量”:把 “不买” 变成 “损失”
最典型的就是 “今晚 0 点截止”“只剩 3 件库存”—— 商家没有说 “你买了会占便宜”,而是暗示 “你不买,就会失去这个低价 / 这个商品”。
比如你刷到直播间的衣服,主播说 “最后 5 分钟,下播就恢复原价”,哪怕你一开始只是 “看看”,也会觉得 “不买就亏了”—— 因为 “失去低价” 的痛苦,盖过了 “这件衣服我是不是真的需要” 的理性判断。
还有外卖平台的 “满减券 24 小时后过期”,哪怕你现在不饿,也会忍不住点个外卖用掉券 —— 不是 “想吃”,是怕 “券过期了浪费”。
2. “赠品 / 权益:把 “放弃” 变成 “损失”
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:买护肤品时,商家说 “买面霜送 3 片面膜”,你会觉得 “不买面霜,就得不到面膜”;办健身卡时,销售说 “现在办卡送 1 个月免费私教”,你会觉得 “不办卡,就亏了私教权益”。
其实 “赠品” 本身是商家的成本,但他们把 “赠品” 和 “购买” 绑定,让你觉得 “买 = 得到,不买 = 失去赠品”—— 用 “失去赠品的痛苦”,推动你下单。
还有会员体系的 “等级权益”:比如 “VIP3 以上才能享受免费退换货”,你会为了 “不失去这个权益”,刻意多消费保住等级 —— 哪怕你很少用到免费退换货。
3. “沉没成本”:把 “止损” 变成 “损失”
这是最隐蔽的陷阱:你为某件事投入了时间 / 金钱,哪怕知道继续下去会更亏,也舍不得放弃 —— 因为 “放弃 = 承认之前的投入白费了”,这种 “失去之前投入的痛苦”,让你越陷越深。
比如你买了一张不好看的电影票,哪怕看了 20 分钟就觉得无聊,也会硬着头皮看完 —— 不是 “电影会变好”,是怕 “浪费了电影票钱”;报了一个不喜欢的培训班,哪怕每次上课都很痛苦,也会坚持到结束 —— 不是 “能学到东西”,是怕 “浪费了学费”。
商家就是抓住了这点,比如健身房的 “年卡” 比 “月卡” 贵很多,但销售会说 “年卡平均下来每天才 5 块钱,月卡每天要 8 块”—— 让你觉得 “买年卡更划算”,哪怕你可能练 3 个月就放弃,也会因为 “怕浪费年卡钱” 而坚持,或者下次继续办卡。
四、怎么反制 “损失厌恶”?3 个实用方法,让你理性起来
“损失厌恶” 是本能,没法彻底消除,但我们可以用 “理性方法” 降低它的影响,避免被套路:
1. 遇到 “限时 / 限量” 时,先做 “1 小时冷静期”
别在看到 “限时” 时立刻下单,把商品加入购物车,然后去做别的事(比如看书、做饭),1 小时后再回来问自己 3 个问题:
这件东西,我 1 个月内会用吗?(比如衣服:会穿几次?护肤品:现在的还能用多久?)
如果没有 “限时优惠”,我会买吗?
这个 “损失”(比如错过优惠),1 个月后我还会在意吗?
多数时候,你会发现 “这件东西我其实不需要”“错过优惠也没什么”—— 冷静期能让大脑从 “损失厌恶” 的本能反应中跳出来,回归理性。
比如我之前看到一双鞋 “今晚 0 点打 5 折”,加入购物车后去看书,1 小时后回来想 “我已经有 3 双类似的鞋了,1 个月内肯定穿不上”,就果断删掉了。
2. 面对 “赠品 / 权益” 时,算 “核心成本”
别被 “赠品” 迷惑,先算 “核心商品的真实价值”:比如买面霜送面膜,先想 “这个面霜本身值不值这个价?如果没有面膜,我会买吗?”—— 如果面霜本身性价比不高,再多名贵的赠品,也只是 “为了赠品买无用的东西”。
比如你看到 “买 100 元零食送价值 50 元的玩具”,先算 “100 元零食你能吃多久?是不是真的喜欢吃?”—— 如果零食你不爱吃,最后只会 “零食放过期,玩具落灰”,反而浪费钱。
还有会员权益:办卡前先列 “我真正会用到的权益”,比如健身卡,只看 “器械是否齐全、离家是否近”,别被 “送私教、送储物箱” 这些你用不到的权益打动。
3. 陷入 “沉没成本” 时,用 “未来视角” 替代 “过去视角”
别再想 “我已经投入了多少”,而是想 “继续下去,我还要投入多少?会得到什么?”—— 比如看无聊电影,别想 “我已经花了 30 块钱买票”,而是想 “再看 1 小时,我会浪费 1 小时时间,还会影响心情”;报了不喜欢的培训班,别想 “我已经交了 2000 块学费”,而是想 “再坚持 2 个月,我会浪费更多时间,还学不到东西”。
可以试试 “止损清单”:把 “继续下去的成本”(时间 / 金钱 / 精力)和 “止损后的收益”(省出的时间可以做什么)写下来,比如:
继续看电影:成本 = 1 小时时间 + 坏心情;收益 = 无
立刻离开:成本 = 30 块钱(已花);收益 = 1 小时时间(可以回家看书 / 和朋友聊天)
这样一看,“止损” 反而更划算 —— 虽然丢了 30 块,但保住了更宝贵的时间和心情。
五、反过来用:“损失厌恶” 也能帮你实现目标
除了避开陷阱,我们还能利用 “损失厌恶” 督促自己做该做的事 —— 因为 “怕损失” 比 “想得到” 更有动力:
1. 减肥 / 运动:把 “不运动” 和 “损失” 挂钩
比如你想每天运动 30 分钟,可以先在微信里给朋友转 200 块,说 “如果我这周有 1 天没运动,这 200 块就归你”——“失去 200 块” 的痛苦,会比 “想减肥” 的动力更让你坚持运动。
我朋友就是这么做的,她和闺蜜互相转 500 块,没做到就归对方,3 个月下来,两人都瘦了 10 斤。
2. 学习 / 工作:把 “拖延” 和 “损失” 挂钩
比如你想每天背 30 个单词,可以在手机里设 “如果晚上 10 点前没背完,就自动给公益组织捐 10 块钱”——“损失 10 块钱” 的痛苦,会让你不敢拖延。
还有工作任务:可以和同事约定 “如果我周五前没完成这个项目,就请你喝奶茶”—— 用 “怕请奶茶” 的损失感,推动自己按时完成。
总结:别被 “损失” 绑架,也别浪费 “损失厌恶” 的动力
“损失厌恶” 不是你的缺点,是大脑的本能 —— 你不用怪自己 “没自制力”“太贪心”,只要学会:
识别商家的 “损失陷阱”(限时、赠品、沉没成本);
用 “冷静期、算成本、未来视角” 反制;
把 “损失厌恶” 变成 “实现目标的动力”;
就能既不被套路乱花钱,又能靠本能督促自己变更好。
下次再遇到 “不买就亏了” 的冲动时,记得问自己:“我是真的需要,还是怕损失?”—— 想清楚这一点,你就赢了。
上一篇:这 2 个 “养生习惯” 其实在坑你:藏在吃与养里的暗逻辑
下一篇:没有了!